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經典鋼琴電影

電影是一個個抽象的畫面組合,而好音樂是一種讓人想伸手觸摸的感覺,鋼琴是把這種感覺表達出來的最佳媒介。電影與鋼琴原本無甚必然聯繫,但一有電影藝術家把兩者結合在一起,電影便可以在鋼琴中飛翔,鋼琴也會因電影而靈動。看過不少與音樂有關的電影,很多早已經遺忘了,很多卻還留存在內心,怎麼都揮之不去。以下的五部電影,是我最為欣賞的鋼琴電影:

一、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1998):我最喜歡的一部片子,史詩級的片子。有時候在沉默中我無法解釋自己的心情,想哭,卻無法找到那根爆發的導火索,這時,只有音樂能觸及到我脆弱的內心。 1900可以隨心所欲地操縱手指下的88個黑白鍵,卻無法或不願去掌控自己的命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的人呢。),他更願意待在自己熟悉的弗吉尼亞號,更願意每天撫摸著自己熟悉的琴鍵,而不想踏上陸地一步,不想接觸外面的未知世界,這是他選擇的一種生命方式,而且他也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年輕的生命。片中1900與爵士樂祖師謝利鬥法的那一幕,真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音樂,原來可以如此扣緊人的心弦,音樂與故事性結合的最經典之作,莫過於此片了。

二、閃亮的風采(shine)(1996):斯科特·希克斯的代表作。片中的大衛是個比莫扎特更天才的鋼琴手,他對鋼琴的愛好與執著讓人感動,小小年紀就能彈奏難度極大的曲子。特別是他在比賽中瘋狂彈奏堪稱史上難度最大的鋼琴曲《拉赫馬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片斷場景,氣氛緊張,心狂跳不已,又讓人不敢喘一口大氣,空氣中像有一根繃緊的弦,一觸即斷。在片中我們聽得到好多像《降A大調波羅乃茲舞曲》、《升C小調第二匈牙利狂想曲》、《拉赫馬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等演奏難度極大的鋼琴曲,在另一方面更像是演出了一場叫人如痴如醉的音樂盛宴。

三、鋼琴家(The Pianist)(2002):我想電影創作與文學創作是一致的,特別是對戰爭的理解,不需要太多的血腥鏡頭,和誇張的動作與標語,樸實的、真實的語言與側面描寫更能感動人。羅曼·波蘭斯基的《鋼琴家》根據波蘭籍作曲家、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自傳體小說改編。在片中,鋼琴家用他那憂鬱的眼神告訴了我們戰爭的殘酷,用他自己修長的十指和指下的88個琴鍵作為向法西斯宣戰的武器,“I was a pianist!”這句話比任何諸如“為推翻三座大山前進!”、“為布爾什維克大夥向前衝!”要為鏗鏘有力和可信得多。電影的音樂主題由肖邦的鋼琴曲貫穿始終,而波蘭當代鋼琴家Janusz Olejniczak的演奏也深得肖邦音樂的精髓。

四、鋼琴別戀(The Piano)(1993):這部電影當年一舉拿下戛納金棕櫚大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其轟動效應是現在難以想像的。霍利亨特的演技真是無可挑剔,僅僅依靠眼神和肢體語言,就把這樣一個內心複雜、個性鮮明的沉默角色演繹得栩栩如生。喑啞手語與動人琴音,蠻荒開墾與樂音欣賞,世俗不容的婚外情與單純真實的相愛,或許種種的對比才能顯示出人生中無奈與希望,也或許才能藉此了解自己所想所愛而堅持。不論是電影劇情或配樂,冷靜、熱情而後壓抑卻爆發的情感,看後讓人總也揮之不去,繞結在心。

五:寂寞鋼琴師(Piano, solo)(2007):紀念意大利著名音樂家“爵士鋼琴詩人”盧卡·佛洛瑞生平的傳記電影。飾演天才鋼琴家盧卡的是意大利的師奶殺手吉姆·羅斯·斯圖爾特,他為此片刻意留了鬍子,刻意扮頹廢,扮相相當帥。盧卡年幼時曾親眼目睹母親車禍身亡,便認為是自己才導致了悲劇發生,這個陰影始終在他心中存在。後來小號手及歌手chet baker自殺身亡後,盧卡就生病了,他認為自己的鋼琴曲是一把殺人利器,並一直喃喃自語著“是我用音階殺了他”,“是我用E小調音階把他推出窗外”。 1995年,盧卡三十八歲那年,他彈奏完自己的人生最終曲“能飛得多遠”(How Far Can You Fly)後,選擇懸樑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也在他的爵士音樂路途上劃下了一個令人嘆息不捨的休止符。電影原聲鋼琴曲的確相當唯美,每一首都能讓人回味不已。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