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有一種散文
[打印本頁]
作者:
iphone9373
時間:
2009-9-21 14:45
標題:
有一種散文
有一種散文,沒有時下流行的那樣新潮,卻有一種恆久的魅力。印成書冊,一般也是裝幀素樸、體量菲薄。我們可以稱其為「小書」,而每當一冊在手時,卻不由地生發出「高山仰止」感慨。
我擁有的這些「小書」中,有陳寅恪、季羨林、林非、孫犁、汪曾祺等人的單行本,被安放在書房易於抽閱的架層上。近年來雖然藏書猛增,但隨手翻閱、經常揣摩的,仍是這七八冊「小書」。讀過這些文章的人不少,自然是見仁見智、各得其所。我以為,撇開書中浩瀚的學問不說,僅就其竭盡簡省的用筆,卻可在平淡中凸顯奇崛,由素樸中直抒性靈。有如白石老人之寫意蔬果,恬淡疏朗的廖廖幾筆,讓人聯想到無限深遠的意境。
他們的國學根柢深厚,心裡清潔。有的並不以散文名世,自視為玩票客串,卻鑽得深,拓得寬,放得開,收得住。純粹文章,一以貫之,不顯仄狹,文品自高;他們閱世察人,博學強記,煙火氣自然散盡。行文無須血脈賁張,僅操以真切之筆,或娓娓道來,或侃侃而談,反倒淡中出鮮,回味悠長。林非先生提倡「理想的散文」有四個特徵:一是最能夠觸發讀者久久地感動的;二是最能夠喚醒讀者回憶起種種人生境遇和自然風光的;三是最能夠引起讀者深深思索的;四是最能夠在語言的文采和藝術技巧方面滿足讀者審美需求的。品讀他們的散文,若假以書法臨帖,弄清每篇文章的詞句間架、文氣開合、節點轉承、飛白餘韻等要素,揣度書畫的空靈飛動與詩文的厚重凝練,感受視覺藝術與語言藝術的默契相通,並將其用智性與詩性進行梳理,就可以掂量出文中的思想含量和精神厚度,循溯到雅緻語言的幽深源頭,觀測到「詩與思」的冰山一角。
試窺他們的文風,不是洞簫吹來的「春江花月夜」,不是瑟琶彈出的「十面埋伏」,也不是書卷氣十足的迂闊之作,而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沒有玄奧的言詞,也沒有空洞的說教,只是以親歷者的身份講述情味綿長的物事。不恃才傲物,不炫耀張場,如春雨潤物無聲;他們的藝術感覺靈敏精微,常用輕淡的筆墨,揭示出現實生活中並不輕鬆的人生要義。又似大俠獨行,踏雪無痕;他們的單行本問世有年,非但沒有化作紙漿,反倒成了人們手邊案頭的常讀之書,散發出陳酒般的醇香。
他們的文章,不乏精工細做的華采辭章,更多的是無意為文的率性之篇。文中人物,既有文壇學界的大家風範,又有尋常生活的凡人小事;筆下山水,有天地造化之蒼勁雄渾,也有夢裡家山的一草一木;他們沒有過多地揭示塵世中的「一地雞毛」,更注重將富含文質品味的、高密度的審美元素以飧讀者,喚起人性中那點尚未泯滅的良知;他們在有意無意處,漫步於哲思的海岸踏沙拾貝。由空靈平實間,自在灑脫地抒發真情實感;他們首先感動自我,同時也撥響受眾的心弦,引起了共鳴。
傳統中國散文追求沖淡中和,近代歐美隨筆推崇睿智幽默。反觀我等初為文者,因底子薄,所見不多,所學不深,或為稻梁謀,或為焦慮迫,或為表達困,常顯矯情浮躁。不往深處探索,偏在表層雕琢,兼有器局狹窄的忸怩作態,抑或醉漢般的高分貝喧嘩,距離真正的文章畢竟隔得太遠。還有一些作者,喜歡零售泊來哲學,自己並非真懂,旁人更不知所云。如此為文,一時恐難突破俗套,更難有得道後的超脫曠達。
這裡談論大家們的文章,只是欲借先生之玉,攻我輩之石。確立為文做人的定位,追求真切自然的寫作狀態。可以想見,在質樸崇高的語境中,這類雅潔雋永的文章,必將存在於當下和將來。而無須形諸文字的,則是他們的為人:在沖淡平和裡峰巒顯現,於圓融通達中性情依然;他們以淡然篤定的心態勵已,又以永恆的文字超度著後人。
歡迎光臨 影劇達人網 (http://kzd-ichibun.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