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蘆花飄舞葦葉黃 、
[打印本頁]
作者:
Susie3881
時間:
2010-2-4 18:46
標題:
蘆花飄舞葦葉黃 、
深秋的白洋澱,天高氣爽。望無邊際的金黃色蘆葦蕩,微風輕輕吹拂,頃刻之間變成柔軟起伏的“波濤”,一浪追逐一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與草原不一樣的景象是,所見到的不是牛羊,而是漁船上不時露出的竹篙。秋天的白洋澱,魚蟹肥美,正是捕撈繁忙季節。乘小漁船遊逛澱泊、穿梭於蘆葦蕩,別是一番情趣。
船工用竹篙在船後及兩邊的水裡撐來劃去,漁船則左彎右拐的,一會就進入葦蕩了。全憑了蘆花飄飛和葦葉搖擺的方向,才能夠辨別出東西南北來,至於漁船到了澱泊中的什麼位置,我全然不知了。漁船在蘆葦蕩裡鑽來轉去,船嫂將只竹編的?從船邊紮進水裡,然後隨船拖動,魚則隨船頭分開的水流進入她的篾?裡,不一會,提起篾?,裡面就有魚。船嫂把魚倒入船倉,又繼續往水裡施放那只篾?……白洋澱裡捕魚就這麼簡單,澱裡的魚實在是太多了,特別是那肥肥的鯽魚,活蹦亂跳,把個篾?擠得鼓鼓的;漁船劃過泛起水波,水花飛濺,水鳥跟隨漁船貼近水面飛翔,不時從水浪中捕覓到小魚兒;紫顏色的蘆花在低空飄舞著,黃燦燦的葦葉則不斷的點頭搖曳,好一派勃勃生機景象,如詩如畫。
據說白洋澱有143個澱泊,被3700多條溝濠連接,澱澱相通,溝濠相連,形成巨大的迷宮。漁船就是在這些溝濠裡劃行,而船工對這裡的一切瞭若指掌。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澱上有一支雁翎隊,出沒於葦蕩清波之中,雁翎隊依靠白洋的溝濠迷宮優劣,在蘆葦蕩與敵人周旋,讓鬼子吃盡了苦頭。孫梨的小說寫到:“一個鬼子尖叫了一聲,就蹲到水裡去。他被什麼東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隻鋒利的鉤子穿透了他的大腿。跳的鬼子吃驚地往四下裡蔔散,每個人的腿肚子也就掛上了鉤。他們掙紮著,想擺脫那毒蛇一樣的鉤子”;“那替女孩子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有的兩個,有的三個。鬼子們痛得鬼糾,可是再也不敢動彈了”;“老頭子把船一撐來到他們的身邊,舉起篙來砸著鬼子的腦袋,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讀到孫梨的文章,想想當年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心情難免有些凝重,同時也對白洋澱的英雄兒女特別敬佩。
經歷過槍林彈雨洗禮的白洋澱,如今更加秀麗和生機盎然;白洋澱的蘆葦是寶,秋天正是要收割蘆葦的時候了。我曾經在吉林與黑龍江兩省接界的偏遠農村勞動好幾個月,與當地老鄉住在一起。農村睡炕上鋪的是高梁杆編的炕席,又粗、又硬,還容易壞;而蘆葦席則是又細、又軟、又結實,又還保暖;那年代能在睡炕上鋪上蘆席的,就是要比較富裕的家庭了。我無幸睡到蘆席,是件憾事。現在白洋澱的蘆葦更是成為當地老百姓致富的財源,用蘆葦編出的產品遠不止葦席了,還有葦編工藝畫、葦箔、工藝品等等;暢銷全國,並遠銷給小日本、東南亞及歐美國家。白洋澱,這顆華北的明珠,吸引遊人的不止是其嬌媚的風景,還有它本身就是一個聚寶盆。
接近午時,肚子開始鬧起饑荒來;船嫂卻是看著滿艙的鯽魚臉上堆滿了笑容,她說安排好了,午餐就請我們吃白洋澱水鄉特色:玉米麵餅子熬小魚。此前我就吃過這道農家美食,一種半邊脆、半邊軟、半邊甜、半邊香的貼餅,就著鮮魚吃:一口餅,一條魚,滿口香。據傳乾隆皇帝到白洋澱水上圍獵,饑腸轆轆吃了這種被老百姓戲稱為“半蒸半煮”的餅子,而後大加讚賞。那一定是“饑吃糙糠甜如蜜”了。
船工把我們撐出蘆葦蕩,進入開闊的湖區,眼前煙波浩渺。正如康熙那首《白洋湖》所描述的:“遙看白洋水,帆開遠樹叢;流平波不動,翠色滿湖中。”經過秋天蘆花飄飛葦葉黃之後,很快地,又將迎來澱區新生的蘆葦的翠綠。
、
歡迎光臨 影劇達人網 (http://kzd-ichibun.com/discuz/)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