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翻看著軒大俠的圖畫書,是彩頁的108個溫暖人心的故事,加注拼音的。隨便翻的,就順著看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故事的講法是這樣的。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富人有三個兒子,臨去世前,將遺產給了小兒子,大哥和二哥都是喝西北風了。因此,大哥二哥想辦法從老三手裡奪回了富人的遺產。從此,老三成為了窮光蛋。大哥二哥把遺產揮霍光了後就上街要飯吃。老三從當了窮小子後就靠買草帽養家餬口。而且在很短時間內,發了財,並把媽媽接到身邊一起生活。緊接著,一天,大哥二哥到老三家門口要飯,老三認出了是大哥二哥,給他們吃的,並說要留下他們一起做事情。媽媽聽了很高興,大哥二哥也對以前的事情做出了懺悔和道歉,就這樣,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故事就這樣講完了。
當然,我在看了這樣的故事後,想到的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如果當軒大俠長大了,學會思考了。那麼這樣的故事就應該這樣去講下去嗎?這樣的故事就真的很溫暖我們的心嗎?
我表示深切的懷疑。
這樣的故事和孔乙己先生的一個「回」字的幾種寫法有著根本的不同。溫暖我們心的應該是善的種子。
而故事中的富人為什麼要將遺產單單給了小兒子。大哥二哥就應該喝西北風嗎?為什麼把遺產不平分,或者是給大哥二哥中的任何一個,或者是三個孩子都不給呢,或者還有其他的辦法。
想想,遺產的分法也就這樣幾種情況。
一是給大哥,二是給二哥,三是給老三,四是三個都不給,五是給大哥二哥老三平分,六是大哥多點,二哥少點,老三再少點,或者是產生出第七種分法,給大哥少、給二哥多,給老三最多,反正多或者是少,三個人總之能得到富人的遺產。如果不均,那麼也會發生為遺產引發風波。如果不分,那麼又會怎樣?
在這樣的情況下,故事的講法就會很多的。
給了老三的遺產,為什麼大哥二哥要去爭奪呢?這也是一個問題。如果換一種講法,大哥二哥看到富人將遺產給了老三,不去爭奪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超過老三,這樣故事的講法就不一樣了。
給了老三遺產,老三怎麼能讓大哥二哥給奪取呢?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老三連遺產的保護工作都做不好,怎麼把遺產搞好呢?這都是故事的講法之一。
大哥二哥就是窮的要死,要飯為什麼巧到要飯到了老三家門口呢?
還有老三為什麼就忘記過去,而善良到家,讓大哥二哥到他買草帽的生意上入伙呢?
還有老三拉人入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自己能力不行,還是大哥二哥真的就不行很不中用呢?而只能是要飯要到老三門前呢?
一切都在故事的講法都在我們思維改變中改變。
為什麼老三一定要接媽媽在身邊,而且要大哥二哥入伙和他們一起生活呢?
問題、問題、問題,一個個的問題就這樣地出現了。
再者,大哥二哥為什麼能在老三家門口要飯後得到入伙消息後就對以前做的事情表示發自內心的靈魂的懺悔呢?
這一切,人的改變就真的這麼快嗎?
還有,故事在講到這樣的最後時說他們過上了很幸福的生活。
我表示懷疑,這樣的故事結尾能幸福嗎?能讓人在今天相信嗎?
當然,故事的講法很多。
當然,故事的講法看故事的發展需要到什麼層次就會怎麼講下去的。
不得不說,故事有這樣幾種講法。
通過三兄弟的故事講法,我們不難看出,大哥二哥在沒有得到遺產時,表現出的很團結。因為團結了起來,所以才能合夥將老三得到的遺產想辦法奪回來。這是第一次很團結。緊接著,在成為窮光蛋後,大哥二哥又一次很團結,因為他們一起去要飯了,所以才要到了老三家門口。第三次很團結是他們都被老三忽悠著入伙買草帽時,又一次很團結地進入老三集團。在這樣三次很團結後,他們又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第四次很團結,就是集體給老三道歉,認識到了過去所犯的嚴重錯誤。這些看起來很自然,按照故事講法也應該這樣。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反問一句:如果有那麼一次不團結,那麼故事將重新有了一種講法。
故事真的有這樣的幾種講法。
如果第一次,大哥二哥沒有很團結,那麼就不會產生出要將老三的東西奪回來。按照這樣的思路,老三過著自己的日子,是屬於老三自己的很好的日子。大哥二哥,我們儘管不知道他們怎麼想,但是事實上,他們沒有想著去奪取老三的東西。事實成立後,大哥二哥過著屬於自己的平靜的日子,那麼故事就沒有講的意義了。沒有了折騰,沒有了吸引力,沒有了接力棒,同時,也就沒有了讀者。
如果在第一次很團結後,那麼第二次他們選擇了不團結。我們可以想像出,兩個窮光蛋各自要飯去,一個向東,一個向西。他們不可能同時要飯要到老三家門口的。那麼以後發生的故事就不可能了。故事就沒了講法。
假如在他們第三次很團結後,選擇了第四次不團結,那麼如果沒有道歉,老三會真心誠意將大哥二哥順利入伙嗎?
如果,什麼事情都可能要發生。
第一次不團結後,就有了新的故事的講法,或許沒有意義,但是事實上,可能會這樣的存在著。
第二次不團結後,就有了一個新的講法。大哥二哥就真的一輩子要飯了嗎?沒有出頭之日了嗎?我表示懷疑。
無巧不成書,或許,在假設情況下,大哥二哥或許遇到貴人相助,那麼大哥二哥過的是好日子,老三在花完遺產後真的成為了窮光蛋。老三也不會再去買草帽,或者說老三就命裡是靠買草帽的命了。
還有一個不容易讓我們忘記的事實是,大哥二哥在獲得了老三的東西後,如果沒有花光,如果合理利用,如果再發出新的火花時,如果他們在分割老三的東西時,發生新的矛盾。那麼故事就又有了一種新的講法。
如果,什麼事情都可能要發生了,那麼故事就真的有新的講法了。
故事有這樣幾種講法真的還是很能把我們的思維擴散出來的,我們不能只是聽了故事就陶醉在故事裡,這也是我所想到的。
一個故事有很多種講法,那麼哪一個是最好的講法呢?
這讓我想到了創作小說時的幾點感受,或許是成功的,那麼我們叫它為經驗,或者是不成功的,挺失敗,那麼就是我們要總結的教訓了。
小說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品,也是文化發展過程中需要的一種美的要求。小說在過去很長時期,處於什麼樣的位置這也反映出了我們的時代是什麼樣的發展水平。
小說會想人的思想會消失嗎?我想,不會的。
小說和故事不是一回事情。
故事,就要打動人心。小說,就要尋找人心。不知道我這樣的說法,人們會有什麼樣的認識。
打動人心是很容易的,寫的和講的很悲、很奇、很艷,那麼就能打動人心嗎?或許是可以的。
尋找人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首先,要找到人心,接著才能想辦法去打動。但是這樣的講法和小說起源是不合拍的。先有故事,後才有小說。那麼小說就是深在故事裡的,來自故事,但是有別於故事。換句話說,小說離不開故事。
尋找人心肯定要比打動人心難。為什麼呢?想想,就是你找到了人心,那麼怎麼才能完整地將人心展示出來,那麼就要講怎麼說怎麼打動,怎麼引領讀下去或者是聽下去的事情了。
打動人心要遵循一定的規律,尋找人心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律。
這樣的兩個規律能合而為一嗎?
如果你的講法很巧,那麼可以合起來的。你邊尋找人心邊打動人心。
如果你的講法不怎麼巧,那麼分開來也可以的,先尋找到人心,再想辦法去打動。
不是一回事情,兩回事情,合在一起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是講故事還是寫小說。有人說小說就是講故事,有人說小說不是講故事。我想,小說是看你怎麼把好的故事講給人聽和給人去讀去思考。
我們生活中要接受到的故事太多了,那麼不是每一個故事都能寫成小說的。為什麼呢?因為故事有趣味性,而小說不僅僅是趣味性,涵蓋了更多的需要我們去思考的東西。
一般意義上,人們會認為中國小說在新中國就是政治小說,這樣的政治小說是在政治大環境下產生的小說,而真的小說是沒有完全離開政治又真實反映出政治的小說,那麼是政治小說嗎?是文化產品嗎?還是別的東西。
在新時期,呼喚好的小說,那麼小說什麼時間能不在政治化,不可能的。
沒有政治意義的小說不是小說,因為沒有了大的背景,就是空中樓閣。
那麼在有政治背景情況下,小說如何才能成為小說是需要思考的。
小說如何在反映大的政治活動中體現出小說尋找人心的大氣魄才是決定小說未來的一個重要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