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山居秋暝》 賞析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空寂的終南山剛下了一場雨後,秋天的黃昏時候降臨了。
  明亮的月光在松樹間照耀,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流淌。
  竹林裡傳來喧鬧聲是洗衣的女子回來了,水上的荷葉搖動是打魚的漁民下船了。
  任憑春天的芳香花草消逝,我自己還是可以居留在這裡。
  【韻譯】:
  一場新雨過後,青山特別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
  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
  清泉悄悄地在大石上緩緩流淌。
  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
  蓮蓬移動了,漁舟正上岸收網。
  儘管春天的芳菲已經消散而去,
  遊子在秋色中,自可留連徜徉。


賞析: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故稱山居。一場秋雨過後,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淨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襯了當今社會官臣惰,貪,寫出詩人自己高尚情操的寫照,寫出那無憂無慮,表達了作者十分嚮往這種生活。也表達了作者崇尚恬靜淡泊的田園生活,同不願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云:"色韻清絕。"《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詩合選詳解》王雲翼云:"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後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詩文意境
   一陣新雨過後,青山翠谷越發顯得靜幽,夜幕降臨,涼風習習,更令人感到秋意濃厚。明亮的月光照映著松林,泉水從石上潺潺流過。竹林中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原來是洗衣少女們歸來,蓮葉浮動,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儘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嚮往長留。
  表達了詩人遠離仕途之路,喜愛隱居山中,過寧靜的生活的情感。


賞鑒
  王維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
  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寫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閒適,清新宜人。是詩人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後山村的自然畫卷。其清新、寧靜,淡遠之境如在目前。一個「空」字,渲染出天高雲淡,萬物空靈之美。詩人隱居於此是何等的閒適,如此描繪山水田園之典型環境流露出詩人的喜愛之情。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被雨水洗滌後的松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於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著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宛轉的「小夜曲」奏鳴。「照」與「流」,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彷彿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此時此刻詩人也彷彿覺得自己也被洗淨了一般,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此種禪意非隱居者莫屬。蘇軾把此聯譽為「詩中有畫」的典範之秀句。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為寫人。在這幅山水畫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此二句均為寫人——「浣女」、「漁夫」的活動的畫面。詩人採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可不是麼,既是夜間,又被竹林遮擋,怎麼能見到浣洗完衣服歸來的女人們呢!然而,竹海之中傳來的女人們緩步挪移時撥動夜露浸潤的翠竹,發出「沙沙」的聲響,又伴著她們銀鈴般的笑聲,好一派歡聲笑語的喧鬧竟打破了如此寧靜的夜空;再聽水面蓮葉波動,漁舟順流而下,這便是漁夫要乘著今晚的月光去捕魚。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們戴月而作,隨性而起,這般勤勞、樸素、開朗的性格,遠比宦途官場清明、純淨得許多。這些細節無不傳達出詩人不僅喜愛這兒的景美,更喜愛這裡的人美。這就很自然地給結句作了有力的鋪墊。
  尾聯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是詩人有感而發。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願意留下來。王孫指詩人自己,這是詩人對《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詩意的反其義而用之,是說春天的芳華雖歇,秋景也佳,隱著自可久留。正如詩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其喜歸自然,厭惡宦海之情溢於言表。
  總之,這首山水田園詩畫山繡水,清新寧靜,於詩情畫意中寄托了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賞析二:
  這首詩寫山居所見秋山雨後黃昏的迷人景色和融怡陶醉的心境,大約是詩人隱居終南或輞川別墅時所作。詩的境界清澄透明,玲瓏剔透,恰似一泓秋水,其中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詩歌於詩情畫意當中寄托著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生活的執著追求。
  首聯整體著眼,大筆勾勒,交待季節,點明狀態,給人以身臨其境,神清氣爽之感。「空山」、「新雨」、「晚秋」,平平實實的幾個字,極易引發人們的聯想,山居環境的靜謐,新雨過後的清新,秋日天氣的颯爽,白日向晚的安寧,字裡行間瀰漫著一股清幽明潔之氣。「空山」是王維慣用的詞語,耐人尋味。此處絕無冷清、空洞之意,也不是禪宗所謂的空寂、虛無,結合全詩來看,「空山」包含以下四層意思:一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綠成蔭,遮掩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如王維《鹿柴》所云「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二是指此處遠離塵囂,人跡罕至,「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桃花源記》),有如世外桃源,遺世獨立,又如洞天福地,快樂怡人;三是指山雨初霽,萬物一新,銀輝四射,天地生輝,呈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派空明潔淨,熠熠生輝的燦爛圖景;四指空而不虛,靜而不寂,活力無限,意趣萬千,因為山中有歡歌笑語,漁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可見,雨後空山帶給人們的不是孤獨、寂寞,不是沉寂、死滅,而是生機活力,妙趣橫生。
  頷聯小處著眼,工筆細描,動靜結合,光色輝映,營造出一個雅致脫俗、明媚空靈的迷人世界。皓月當空,朗照萬物;蒼松如蓋,亭亭淨植;松葉如針,清翠欲滴;水珠點點,閃閃發光;樹影斑駁,月光輝映,灑下一地的星星點點,有如細碎銀子鋪滿山林,給人以如夢似幻,飄飄欲仙之感。落一「照」字,不同於「瀉」,朱自清《荷塘月色》寫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與花上。」用「瀉」寫出了月光如水,靜謐朗照,柔媚生輝的特點。王維寫月光用「照」字,光色兼備,狀態逼真,活現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閃爍不定,迷離恍惚的特點;也引導讀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華的恬靜光潔和明亮空靈。如果說第一句側重寫月下松林的幽美景致的話,那麼,第二句就是寫月下溪流的活潑生機。你瞧:山泉流淌,淙淙作響;月映溪流,素潔如練;流水空明,清澈見底;溪流彎彎,活潑機靈。面對這一溪清幽潔明,空靈剔透的山泉,恨不得掬一水山月滋潤滄桑的面龐,擷一縷清音唱響心靈的浪花。著一「流」字,盡顯風流,頗有柳宗元《小石潭記》「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的韻味,也引導人們去體味小溪或水石相激飛花濺玉的閃亮或穿林繞石琤琤琮琮的合鳴。王維一「流」,可謂意態橫生,妙趣無窮!
  頸聯拓展一步,進到人事生活,而這種生活出現在山中黃昏這一特有的情境中,便顯現出迷人的色彩。上句寫姑娘:一群天真無邪的農家少女浣衣歸來,結伴同行;她們嬉戲玩鬧,笑逐顏開,吵醒沉睡的山林,激活了寂靜的生機,銀鈴般的笑聲迴盪在空曠幽深的竹林中。下句寫漁人:幾艘小船滿載星輝,盡興而歸,滿眼荷葉紛紛倒向兩邊,掀翻了無數晶瑩剔透的水珠。此情此景,讓人心生羨慕,多麼想,搖一船沉甸甸的豐收喜悅來迎接又一個靜謐幽美的夜晚;多麼想,唱一池脆生生的漁舟小調去歡送又一個餘輝掩映的黃昏。姑娘也好,漁人也罷,詩人只聽見竹林中的喧鬧而不見其人,只見到蓮株的搖動而不見行舟,自可想見竹林蓮叢的茂密幽深,人們竟是裹在這樣一個鬱鬱蔥蔥的綠色世界裡,這是何等動人的景象啊!而且,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想,生活在這個世外桃源的人們,勤勞純樸,心性高潔;安居樂業,幸福快樂;率性真誠,一派天然。難怪末聯詩人要由衷地傾吐出「王孫」可留的感歎了。
  尾聯巧用《楚辭‧招隱士》之典,《招隱士》末句云:「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孫出山入仕,王維反用其意,自成佳構,增無限趣味,「隨意春芳竭,王孫自可留。」春芳雖然自然而然的消歇了,但秋光一樣美麗迷人,「王孫」自可不必離去了。貌似勸人,實則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污濁而潔身自好;「山中」比塵世好,純潔空靈,可以遠離世俗庸碌而修養性情。詩人對山中生活的迷戀之情,躍然紙上。另外,從全詩所用意象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情趣。皎皎明月,純潔空明;鬱鬱青松,亭亭淨植;幽幽清泉,潺潺流淌;森森翠竹,修直挺拔;卓卓清蓮,污而不染;……凡此種種,在傳統詩文裡面,都是一些清閑雅致,高潔不俗的意象,由此不難看出王維對理想生活的念念不忘之心。
  鑒賞三: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由於這裡人跡罕至,「峽裡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淨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讚歎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他曾說:」寧息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獻始興公》)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灑脫,毫不著力。像這樣又動人又自然的寫景,達到了藝術上爐火純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學到。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洩"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