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望岳》 賞析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1)
  1. 泰山是什麼樣的面貌?青翠的峰巒,齊魯大地都能看到。
  2.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於泰山,南北兩坡一面昏暗,一面明亮,截然不同。
  3.山間層雲升騰令人襟懷激盪,雙目圓睜凝視著入巢的歸鳥。
  4.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才能遍看群山的矮小。
  (2)
  1.五嶽之首的泰山啊,怎麼樣?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
  2.天地間的神奇峻秀啊,都在這一山凝結聚繞,那山北山南一邊暗一邊明,判若黃昏和晨曉。
  3.看峰巒層雲迭起,胸中一陣陣蕩滌波濤,睜裂雙眼目送那漸入山林的點點歸鳥。
  4.啊,將來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巔站得高高,俯首一覽,啊眾山匍伏在山腳下是那麼渺小。
  (3)
  1.泰山的面貌怎麼樣?綿延不絕的青色在齊魯也看得見。
  2.大自然在這裡聚集了英靈之氣,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與晚上。
  3.層出不窮的雲霧使人心胸蕩漾,我睜大眼睛極力看見想要歸巢的飛鳥。
  4.應當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在上面俯視的話,眾山都會顯得矮小。
  (4)
  1.泰山到底怎麼樣呢?蒼翠的山巒,在齊魯大地上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2.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麗的景色,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3.層雲疊起,不禁心胸搖蕩,目送歸鳥入巢,眼角幾乎都要睜裂了。
  4.終要登上泰山的頂峰)四周的山巒,看起來都會顯得矮小了。
  (5)
  1.泰山有何等威儀?從齊地到魯地青翠連綿,一望無際。
  2.大自然將天地間的神奇秀麗都賦予了你,山峰接天遮日。
  3.但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我胸中也為之蕩漾。
  4.極目盡望,有一天我一定要登上這高絕的峰巔,把你腳下的群山盡收眼底。


註釋
  岳:此指東嶽泰山,泰山為五嶽之首,其餘四岳為西嶽:華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嶽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即山東地區。
  青:山色。未了:不盡。青未了:指鬱鬱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造化:大自然。鍾: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陰陽:陰指山北(水南),陽指山南(水北)。割:劃分。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蕩胸:心胸搖蕩。
  決眥:決:裂開。眥:眼角。決眥:極力張大眼睛。
  入歸鳥;目光追隨歸鳥。入:受到眼裡,即看到。
  會當:定要。
  凌:登上。
  小:渺小。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去省親——其父杜閒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後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遊,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


賞析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並由望岳暮,並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虛字,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後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像地說泰山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鍾」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而詩人或許也鍾情於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由於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裡,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這也從側面體現了泰山的深遠,巍峨。而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後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願。「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並說「杜子心胸氣魄,於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徵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牆」,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後人譽為「絕唱」,並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也寫出了詩人的偉大抱負和雄心壯志。
  (2)此詩描述眺望泰山的景色。前四句寫它橫跨古齊、魯兩國之地和兩地山色光暗不同,表現了它的綿延廣大。第五、六句,寫眺望時的主觀感受:層雲蕩胸,激盪著浩然正氣;歸鳥入目,頓覺眼界開闊。末兩句,表現他望之不足,還要登上絕頂,俯望群山。這個結語,進一層從反面表現了泰山的雄偉高聳,也表現了作者的雄豪抱負。也就是孟子所說的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此詩系作者早期作品,當時他考進士不中,漫遊山東,心中還充滿著雄心壯志
返回列表